当前位置:

勇立潮头破浪行 砥砺奋进谱新篇 ——大祥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展纪实

2-1.png

会议现场

记者提问

      1997年10月,邵阳市大祥区正式建区。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建区20年来,历届党政班子始终以强烈的改革意识、开放意识、创新意识,推动经济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,改革之路越走越宽,开放之门越开越大,生态环境持续优化,民生福祉不断增强,全区经济增长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。

12月29日上午,大祥区举行“幸福新大祥、建功新时代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。

20年来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
2017年,大祥区地区生产总值、财政总收入、固定资产投资、规模工业增加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实际利用内资、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155.1亿元、6.3亿元、108.5亿元、41.3亿元、68.8亿元、111.9亿元、2524万美元,分别为1997年建区时期的12.9倍、30.2倍、398.5倍、6.4倍、316.2倍、402.5倍、30.6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35元增至26151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25元增至17461元,全面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5.7%,2014年、2015年、2016年、2017年连续四年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先进县市区”称号。

20年来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

建区以来,大祥区委、区政府重视工业,提出“兴工强区”战略,建成省级工业集中区、横冲工业园、湘商产业园等园区,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。2017年,全区拥有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、亿元以上企业30家、5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,高新技术企业29家,规模工业企业50家,宝庆电厂、海螺云峰水泥等国字号企业落户大祥。

市委实施工业“退城入园”后,大祥区委、区政府积极调整发展战略,主动融入全市布局,切实找准产业定位,突出中心城区优势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将大祥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先行区。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,发展特色种养基地18个,培育浩天米业、威斯珈、华立竹木等农业规模企业75家,优质稻、精品水果、绿色蔬菜、特色养殖、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不断壮大,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引擎。

第三产业蓬勃发展,交通银行、光大银行、广发银行、太平洋保险、财富证券等金融机构先后入驻大祥,商贸物流、金融证券、数字信息、休闲服务等产业优势扩大,滨江金融商贸新城初步成形。以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为带动,结合檀香园、云溪谷、百果洲、金山湖、召伯窑址等景点建设,打造了全时、全域、全链旅游产业链条,旅游休闲企业达到122家。通过转型发展,产业结构不断调优,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3.7:46.7:29.6调整为2017年的4.5:37.6:57.9。

20年来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

“拓”城步伐加快。区位优势不断提升,娄邵铁路、怀邵衡铁路建成通车,邵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启动建设,大祥正式迈入“高铁时代”。桃花新城、体育新城、教育新城初具规模,西湖桥、资江二桥、沿江桥、青龙桥、邵水桥、佘湖桥、步月桥、桂花桥、雪峰桥等九桥飞架,连接南北,贯通东西,城市格局全面拉开。2017年,城区面积从1997年的15平方公里扩至25.8平方公里,城镇人口由14.5万增至26.74万,城镇化率达到77.8%。

“融”城规范有序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,推动城乡同建同管。城乡路网日趋完善,新增敏州路、邵州路、西湖南路、学院路、大祥路、迎春路、湖口井路、桃花路、新城大道、邵水西路茅坪段等城市主次干道,大祥立交桥竣工通车,小街小巷改造和主街干道立面改造全面完成,S217、S231改造提标,村村通、组组通加快推进。城乡管理更加科学,城区“禁摩限电”圆满成功,环卫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行,城乡网格化管理稳步推进,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、省级文明城市、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中作出了贡献。

“美”城成效明显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完成珑湖、梅子井、资江二桥截污工程,整顿规范红星夜宵一条街,“蓝天保卫战”效果显著,全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。建立健全区、乡、村三级河长制责任体系,突出抓好重点水域空间管控、岸线管理和水源保护工作,搬迁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企业23家,退养养殖场(户)196家。积极开展“三边三年”“四边五年”绿色行动,植树造林4.2万亩,新建郊外森林公园6座,森林覆盖率达到31.6%,城区绿化率达到40.7%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清风(台上)、龙头(召伯)、蔡锷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22个新农村示范村成效显著,板桥乡龙头村、桥头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“秀美村庄”称号。

20年来,幸福指数持续攀升

脱贫攻坚步履铿锵。践行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方略,抽调835名机关干部参与驻村帮扶,46个村实现驻村工作队“全覆盖”。紧扣“一超过、两不愁、三保障”脱贫要求,落实易地搬迁、D级危房改造、教育帮扶、健康扶贫等行业扶贫政策,完成易地搬迁731户2135人,D级危房改造180户;教育帮扶2102人;救治患病贫困群众214人;生态补偿920人;兜底保障1089人;落实“扶贫特惠保”和贫困群众参保补贴50.5万元;解决帮扶资金、物资累计3260万元;投入1.8亿元的农村PPP安全饮水项目顺利签约,新建和改建道路49.13公里,维修干渠25.47公里、灌溉设施2200处,全区实现减贫2248户6334人、省级贫困村退出8个,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.2%。

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,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宽,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正式实施,城乡低保、五保户供养、残疾扶助、优抚政策全面落实。投入3.34亿元,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9所、合格公办幼儿园6所,顺利收购华夏方圆学校并招生,城区新增学位4000余个,超大班额问题有效化解。文化体育蓬勃发展,市体育中心建成使用,第十三届省运会在我区顺利举办。科技创新不断加强,申请专利2467项、授权专利1373项,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.36件、居全市第二。建成农村综合服务平台38个、美好社区60个、乡镇小套房45套、村(社区)卫生室75个,成功创建全市城区首个省级慢性疾病防控示范区。人口计生基础不断夯实,人口计生工作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。

发展大局和谐稳定。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网络体系,警务改革“4+X”中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,“屯警街面、动中备勤”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检阅并点赞,38个驻村辅警工作站作用明显,“扫黑除恶”专项行动稳步推进,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。创新以村为主的信访工作模式,抓好源头治理,开展普法宣传,规范信访秩序,推动积案化解,解决群众困难,全区信访形势总体向好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“一单四制”,深入开展“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”等行动,全区生产安全形势总体平稳。通过一系列举措创新,社会治理得到加强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治安形势严峻、违法犯罪高发的局面有了彻底扭转,全区呈现出无重大恶性案件、无重大群体性事件、无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、无重大负面舆情、越级非访不断下降等“四无一降”的良好局面,综治、信访、安全生产等工作多次评为省市先进。

来源:区委宣传部

编辑:邓洁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民生
  • 文化
  • 教育
  • 文明实践
  • 党建
  • 普法学法
  • 时政天下
  • 时政要闻
  • 通知
  • 专题
  • 书记区长报道集
  • 部门动态
  • 基层快讯
  • 走进大祥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大祥区站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