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资江南路步行街西头起点往西湖桥方向步行,两三分钟路程便到了宝庆府古城墙北段大门——北门,往城门进去是店铺商家云集的北正街,而沿着台阶往下走则是北门口渡口,这里是市民往北出行横渡资江的重要渡口。
近日,一艘轮渡打破平静的资江水面上从江北驶来,随即在江面上激起一圈圈“人字”形波浪。资江南岸的北门口渡口则熙熙攘攘,行人往来不断,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或欢快地沿着台阶走下码头,或倚靠在码头水泥石墩上,或三五成群蹲坐在一起,几个提着大包小包的市民站在岸边等候渡船到来。
离北门口码头数十米处,耸立着雄劲苍古的宝庆府古城墙。城墙上有一栋凌空欲飞的双重檐翘角城楼,楼下开凿马蹄形拱门,二十多级台阶倾斜而下,将城门和码头连接起来。北门口渡口因宝庆府古城墙北门而得名。北门又叫丰庆门,建于南宋,地处资江南岸,居高临下,俯瞰江流。明清以来,由于邵阳成为湘西南土特产的重要集散地,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船载水运来到这里,北门和它脚下的码头,呈现出空前的繁荣。巨商小贩,船工脚夫,络绎不绝,人来人往。或货物装卸搬运,看到的是肩挑背扛;或船舶离岸靠岸,听到的是吆喝呼喊,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
“以前连接市区江南与江北的交通主要靠渡船,附近的临津门渡口、北门口渡口成为当时繁忙的渡口。”说起北门口渡口的繁忙景象,今年65岁的市民李长久仍记忆犹新。李长久回忆说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渡口每天都有行人排队过渡,几艘小木船人工摆渡过往行人,江北九江等地菜农常撑小木船过河进城卖菜或做小买卖,不少木排、竹排也常在这里靠岸。那时,公路交通还不发达,从市区往返新邵、新化大都要从这个渡口经过。
李长久清楚记得,从江北农村运输的稻谷、玉米、荞麦等粮食作物装运到北门口的北正街贩卖,稻谷在附近的大米厂加工后,再通过绞车装上渡口,运往江北,因此这里俗称绞车码头。李长久说,五六十年代过渡的是摇橹木船,七十年代改为机帆船,渡船可载3辆汽车,一天要在资江上来回20多趟,2010年5月底换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渡轮。随着渡船工具的变化,码头也先后进行了四次拓宽改造。2006年,改造资江南路和修建防洪提时,为方便行人安全渡河,将原来的土坡码头、小道改造成石阶式渡口码头。
如果把资江喻为邵阳的大动脉,那么河畔密布的码头渡口就是跳动的脉搏。从前,由于陆路交通条件的限制,清澈宽阔的资江自然成为贯穿东西、通航运输的黄金水道。而如今,随着西湖桥建成通车,附近的临津门渡口因此被废弃了,从此终结其水路的使命。然而,北门口渡口却被保留下来,成为资江水运航道上的一个驿站,渡船每天都要迎送乘客到达充满希望的彼岸。
来源:城北办
作者:何少飞
编辑:redcloud